當孩子背上書包走進校門的時候,幾乎所有人頭腦中認定的孩子的正常教育范疇就是——好好學習、全面發(fā)展。然而,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一名三年級學生的現(xiàn)狀卻引起了人們的思考——對一個智力正常而行為表現(xiàn)有異的兒童,學校和家長該如何教育?
這名三年級的小學生自入學以來學習成績一直比較好,學校在對他的研究報告上是這樣評價的:智力情況良好,學習知識沒有困難;只對他感興趣的事物表現(xiàn)出一定的專注。據(jù)學校老師介紹,這個孩子喜歡數(shù)學,成績較好,并逐漸表現(xiàn)出喜歡畫畫、閱讀以及操作計算機等行為。他的父母還清晰地記得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能完整地背下漫畫《西游記》。
然而,就是這樣一個孩子,被學校發(fā)現(xiàn)他在日常表現(xiàn)出來的行為傾向很讓人擔心:上課時,他會隨便離開座位到處走動,甚至到操場上亂跑;如果他想回答問題而老師沒有提問他,他會異常氣憤,緊握雙拳,使師生備受驚嚇;在課堂上他還有時用橡皮泥、石塊等打老師;下課后他沒有理由、沒有征兆地對同學、老師采取一些難以預料的行為,如攔腰抱起、摔在地上,甚至將迎面走來的人絆倒,把在二樓陽臺上看上操的老師的腿掀起,要將其從欄桿上順下去等;如果與同學發(fā)生沖突,通常他會用武力解決,且不計后果。
學校請來東北師大的心理學教授張嘉瑋對他進行心理診斷,張教授認定其為“情緒沖動”。美國心理學家白狄克對他的認定是“行為障礙”。 面對這樣一個品行表現(xiàn)異常的兒童,為了對他進行行為矯治,保證大多數(shù)同學的安全和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,學校想盡了一切辦法,先后經(jīng)歷了家長陪護、家長陪讀、老師陪讀、個別教學和集體教學相結(jié)合、換班學習等多種方法后,學校于2004年9月末,對他暫時實行了個別教學。 面對孩子不能融入集體,他的父母也頗有微詞。在他們眼里,雖然孩子的行為習慣不是太好,但也就是“人來瘋”、淘氣。
校長熊梅說,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,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(jīng)越來越擺上日程。對這些特殊兒童該如何界定?他們的醫(yī)學診斷和心理診斷該由誰來做?誰的診斷更具有權威性和法律性?學校的臨床觀察是否具有法律效應?幼兒教育和學校教育該如何銜接,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該如何配合,使得孩子順利適應集體生活?這不僅是學校教育,也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。
對這名學生,學校說他們真是煞費苦心。如今,學校專門為他投入了財力和物力,返聘一位曾獲得優(yōu)秀教育工作者稱號的老教師專職負責他的單獨教學。為了有利于他的情緒穩(wěn)定,學校先后為他調(diào)換了三次教室,教室里還專門為他配備了電腦和單人床。 來自家長的心情也很急切。為了教育孩子,母親曾經(jīng)辭去工作來陪讀,父親也曾用武力“教訓”孩子。個別教學后,家長更是焦急。
如今,這名學生仍然單獨授課。學校和家長同樣擔心——單獨授課的教學環(huán)境是否會影響社會性?個別教學如何解決這一問題?學校明確表示,個別教學只是暫時采取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,學校試圖通過漸進式的個別教學與集體教學相結(jié)合的辦法,最終讓他盡快回到集體中去。
這一典型的教育個案,實際上反映了我國新一代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。它應該也必須引起關注。